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,位于如今的上海市安义路63号,其前身为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,是一座沿街的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楼房 ,黑瓦双坡屋顶,散发着浓厚的海派民居韵味。在这看似普通的建筑里,却承载着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,见证了伟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转变。
1920年5月5日,毛泽东为领导湖南在沪学生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来到上海,便居住于此。在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,他在此地积极投身革命活动,完成了人生中意义非凡的几件大事。5月8日,他召集新民学会旅沪会员,在沪南半淞园召开会议,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6名会员 ,并在会上共同探讨新民学会的发展方向。同时,毛泽东还以“驱张”代表团成员身份,在寓所发起成立“湖南改造促成会”倡议 ,并发表了《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》等文章,为湖南的改造出谋划策。
尤为重要的是,毛泽东多次前往老渔阳里2号拜访陈独秀 ,两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。这段经历,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,促使他从一个“自由主义、民主改良主义、空想社会主义”者,迅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,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也正因为这次思想转变,才有了1921年中共“一大”召开时,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赴会,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。
1959年5月,该寓所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,经过多年的修缮与保护,2013年12月26日,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。如今,走进旧址,屋内陈列着的旧物和珍贵史料,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,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伟人的初心与足迹,感悟早期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。
——黄心雨
踏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,这座坐落于上海的石库门建筑,瞬间将我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
1922年7月,中共二大在这看似普通的里弄住宅中召开。当时的中国,内忧外患,人民深陷苦难,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,也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。中共二大却在这艰难时局中,为中国革命点亮了一盏明灯。
馆内,珍贵的文物、详实的文献和生动的场景复原,再现了中共二大的重要时刻。在这里,党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,明确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,同时也制定了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迷茫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党的第一部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也在此诞生,它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行为规范奠定了基础,让党在发展中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
沿着展厅前行,看到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的工人运动、农民运动、学生运动等相关展示,我深刻感受到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。这些运动虽然充满艰辛,但党始终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,凝聚起强大的力量。
参观结束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非凡,它是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,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担当。这不仅是党的成长之路上的关键一步,更为日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。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,在新时代,以先辈为榜样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——曹馨悦
怀着崇敬与期待,我踏入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,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石库门建筑。
走进陈列馆,1924年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场景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。他在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,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,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职,为维护国共合作贡献力量 。在这里,我看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生活的痕迹,他们的卧室兼书房,朴素而整洁,让人感受到伟人生活中的平凡一面。杨开慧不仅操持家务,还协助毛泽东工作,去工人夜校讲课,她的勇敢与坚韧令人钦佩。
馆内丰富的史料和实物,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。珍贵的手稿、照片、信件,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。尤其是杨开慧那些饱含深情的信件,她对毛泽东的爱恋与思念,以及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坚定,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有血有肉的情感世界和伟大的家国情怀。毛泽东一家先后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,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,舍小家为大家,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。
在“探寻真理”展区,我了解到毛泽东在上海的思想转变与成长历程。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到坚定信仰,他一步步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。走出陈列馆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,始终坚守初心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。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,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坚定信念,勇于担当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—— 金子涵
走进上海安义路63号的毛泽东旧居,这座藏于繁华都市中的砖木小楼,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觉醒之路。1920年夏,毛泽东与同伴蜗居于此,每月仅3元生活费,常以蚕豆拌饭充饥。物质清贫却未阻精神丰盈——陋室方桌前,他写下《湖南人民的自决》,成立“湖南改造促成会”,呼吁推翻军阀统治;更徒步至陈独秀寓所探讨马克思主义,最终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。正如他自述:“1920年夏天,我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。”
这方寸之地亦是革命火种的摇篮。毛泽东在此主持新民学会“半淞园会议”,确立“潜在务实”方针,送别赴法青年时叮嘱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;陈独秀更托付他回湘建党,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奠定基础。历史证明,平凡屋檐下的抉择,往往牵动时代的脉搏。
展馆复原的旧居陈设极简:木桌、窄床、倾斜的楼梯,却仿佛能窥见青年毛泽东伏案疾书的身影。站在他曾经驻足的窗前,不禁思索:当今日物质丰裕却浮躁盛行时,更需重拾这种“以思想为剑”的纯粹信念。真正的奋斗从不由环境定义,而在于心志如磐。
离开时,旧居墙上的“实事求是”四字格外醒目。百年前,毛泽东在此以赤子之心探索救国之路;百年后,这座小楼依然无声叩问着每个来访者: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?历史从不重复,但精神永续——唯有以行动回应信仰,方能在平凡中书写不凡。
——贾天颖
踏入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。一砖一瓦、一景一物,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、开天辟地的历史,让我深受触动,收获颇丰。
走进纪念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库门建筑,宏伟壮阔,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。随后在讲解员的引领下,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,深入了解中共二大的历史背景、重要决议和深远影响。中共二大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,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在迷茫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;制定了第一部党章,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,使党在组织和纪律上更加规范。
展厅里陈旧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,泛黄的文件、破旧的衣物,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。我仿佛看到了代表们围坐在一起,热烈讨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,为了实现理想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。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奉献,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。
在随后参观中,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共二大提出的“民主的联合战线”思想,这是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。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,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,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性,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胸怀,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。
走出纪念馆。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,让我对我自己的理想有了更加坚定的奋斗目标,同时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时刻警惕着我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要铭记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,汲取奋进力量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,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。
——殷俊杰
在繁华的上海,隐匿着一处历史的静谧之地——毛泽东旧居陈列馆。近日,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,踏入了这片充满故事的空间。
步入旧居,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。石库门建筑古朴而庄重,仿佛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。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在上海的峥嵘岁月。
毛泽东在上海的这段时光,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篇章。他在这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,与志同道合者共商国事,为中国革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陈列馆内,一件件珍贵的文物、一幅幅生动的照片,无不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。
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”的铮铮誓言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梦想,勇于担当。我们深知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,更要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在离开陈列馆的那一刻,我们心中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。这段参观经历,不仅让我们对毛泽东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深远。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,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之中。
——陈幽竹
踏入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石库门建筑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1922年那个闷热的夏天。这座承载着中共二大会址的辅德里建筑,在都市的繁华中静默矗立,却以无声的细节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建章立制的初心与使命。
1922年7月16日至23日,中共二大在此召开,创造了党史上的“六个第一”: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思想,第一部党章诞生,第一次明确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口号……这些“第一”标志着党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成熟。展厅内复原的会议场景令人动容——李达寓所的客堂间仅有一张八仙桌、几把方凳,王会悟怀抱幼女在门口放哨,革命先驱们正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,以生命为赌注,为中国革命点燃了灯塔般的明灯。
纪念馆的“党章历程厅”陈列着百余部党章版本,从泛黄的铅印小册子到新时代修订本,每一部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智慧。最令我震撼的是张人亚父子用生命守护首部党章的故事——为躲避敌人搜查,他们将党章秘藏于衣冠冢,用生死接力守护党的火种。这种对信仰的忠诚,正是中国共产党从50余人发展为世界最大政党的精神密码。展厅中,一部部党章如年轮般记录着党的自我革新,从“劳工神圣”的早期号召到“人民至上”的当代诠释,无不彰显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。
纪念馆的现代展陈方式让历史“活”了起来。AR技术重现会议场景,互动屏幕可翻阅电子版党章,主题邮局将红色记忆融入日常……这些创新让年轻观众更易共情。一位00后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:“读懂党章的演变,才明白党的生命力源于始终扎根人民。” 正如二大提出的“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群众”,今天的纪念馆通过沉浸式体验,让红色教育从“说教”变为“对话”,让历史照进现实。
离开时,门楣上“腾蛟起凤”的砖雕在夕阳中熠熠生辉。百年前,一群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在此擘画革命蓝图;百年后,他们的理想已化作复兴之路的基石。辅德里的石库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精神的丰碑——它告诉我们,唯有坚守初心、扎根人民,方能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。正如展墙上的那句话:“党章如灯,指引着代代共产党人在回望中汲取力量,在奋斗中书写新篇。”
——狄裕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