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先锋课堂】留住非遗记忆,传承文化薪火
发布人:JXJY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16   浏览次数:28



2025 年 5 月 16 日,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图文信息楼 2 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“先锋课堂” 系列思政教育活动。本次活动特邀学校组织部部长刘宝担任主讲嘉宾,以 “留住非遗记忆,传承文化薪火” 为主题,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思政课。




学生签到

主持人开场



非遗内涵与价值:解码民族文化基因

刘老师首先从非遗的定义切入,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,指出非遗是各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的表演、技能、知识体系及相关实物场所,是以口传为主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,涵盖技艺、手工、美食等多个领域。随后,她深入解析了非遗的四大特征:民族性是其本质核心,凝聚着民族的世界观与文化基因;传承性通过口耳相传实现文化延续与创新;独特性体现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的不可复制;脆弱性则源于现代社会冲击下的生存危机。

在价值阐释环节,刘老师强调,非遗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,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根基;艺术价值上,它展现了民族审美与创造力,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;社会价值方面,非遗为人们提供情感寄托,助力和谐社会构建。

非遗内涵与价值:解码民族文化基

刘老师梳理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历程与成就。2024 年正值中国批准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20 周年,我国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保护制度体系: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557 项、代表性传承人 3056 名,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 9 万名,四级非遗名录项目达 10 万余项,并设立 23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(实验)区。

值得骄傲的是,2024 年 “春节” 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至此我国入选非遗名录、名册的项目总数达 44 个,位居世界第一。

非遗项目与传承实践:多元呈现文化魅力

刘老师列举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。此外,她重点介绍了金山地区的特色非遗,包括古琴艺术、种桑养蚕技艺、金山版画等,展现了非遗在地域文化中的丰富形态。

在传承实践层面,刘宝部长通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、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、《了不起的匠人》、《手造中国》等非遗纪录片案例,阐述了影像记录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。同时,她分享了日常融入、发声行动、科技助力、游戏化传承等创新传承方式,如穿汉服元素校服、用 3D 打印复原古建筑构件、在游戏中搭建虚拟非遗村落等,展现了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。

最后,刘老师呼吁师生肩负起非遗传承的责任:“非遗承载着千年生活智慧与匠人精神,在岁月流转中,我们不能让这些文化瑰宝消逝。传承非遗任重道远,但只要我们携手同行,便能让文化薪火永续燃烧。”


本次 “先锋课堂”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与生动的案例展示,不仅加深了师生对非遗的认知,更激发了大家参与文化保护的热情。未来,我院继续依托 “先锋课堂” 平台,开展更多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思政教育活动,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